4.4.4.1 分子生物学检测 基于同源序列比较的方法是目前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金标准”。 | 4.4.4.1 分子生物学检测 可以选择直接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法或者间接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法、核酸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等技术。基于同源基因/序列比较的方法是目前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金标准”。目前最常见的用于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序列包括:16S rRNA编码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区、RNA聚合酶β亚基和热休克蛋白65等编码基因。 |
4.4.4.2 分枝菌酸分析 通过分枝杆菌标准菌株的分枝菌酸指纹谱库比对进行菌种鉴定。 | 4.4.4.2 分枝菌酸分析 来源于不同种分枝杆菌的分枝菌酸在碳链长度、碳链分枝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加以区分,通过分枝杆菌标准菌株的分枝菌酸指纹谱库比对进行菌种鉴定。 |
4.7 细菌学诊断依据 在确保标本无外源性污染的前提下,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均可作为细菌学诊断依据 a)2次独立送检的痰标本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鉴定为同一菌种; b)至少1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 c)肺组织标本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d)肺外组织标本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e)血液和/或骨髓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 4.7 细菌学诊断依据 在确保标本无外源性污染的前提下,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均可作为细菌学诊断依据 a)2次独立送检的痰标本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鉴定为同一菌种,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均为同一致病菌; b)支气管冲洗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1次阳性; c)肺活检组织标本发现分枝杆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肉芽肿性炎症或抗酸染色阳性),并且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d)活检组织标本发现分枝杆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肉芽肿性炎症或抗酸染色阳性),并且组织标本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e)血液和/或骨髓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
6.1 疑似病例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均可考虑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a)痰或其他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但其生长情况或菌落形态疑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b)痰或其他标本抗酸染色或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且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c)痰或其他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对硝基苯甲酸培养阳性和/或MPB64抗原检测阴性,但未达到确诊标准; d)具有4.3的影像学表现,但缺乏非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诊断依据; e)具有4.5的病理学表现,但缺乏非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诊断依据; f)医源性或非医源性组织损伤后伤口长期不愈,抗酸染色阳性,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且缺乏非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诊断依据。 | 6.1 疑似病例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均可考虑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a)痰或其他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但其生长情况或菌落形态疑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b)痰或其他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对硝基苯甲酸培养阳性和/或MPB64抗原检测阴性,但未达到确诊标准; c)具有4.3的影像学表现,但缺乏非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依据; d)医源性或非医源性组织损伤后伤口长期不愈,抗酸染色阳性,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且缺乏非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依据。 |
6.2.3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同时具备下列3项 a)具有4.2.3的表现;出现高热、消瘦、乏力、盗汗等中毒症状,伴肺外脏器或组织受累的症状体征; b)具有肺或肺外组织与器官病变; c)符合4.7e)血液和/或骨髓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和/或4.7d)肺外组织标本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 6.2.3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同时具备下述3项 a)具有4.2.3的表现;出现高热、消瘦、乏力、盗汗等中毒症状,伴肺外脏器或组织受累的症状体征; b)同时具有肺或肺外组织与器官病变; c)符合4.7d)活检组织标本发现分枝杆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肉芽肿性炎症或抗酸染色阳性),并且组织标本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和/或4.7e)血液和/或骨髓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
附录A 实验室分离的常见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 | 附录A 实验室常分离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 |
B.5.1 分子生物学检测 | B.5.1 分子生物学检测 同源基因/序列差异比较是目前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分辨率最高、结果最可靠的技术,是目前菌种鉴定的“金标准”。 |
B.5.1.1 直接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方法 通过分析同源DNA序列组成差异鉴定细菌至种水平,是目前菌种鉴定的“金标准”。目前最常用的同源序列有16S rRNA编码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区、RNA聚合酶β亚基和热休克蛋白65等编码基因。部分菌种或亚种的鉴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个同源序列。 | B.5.1.1 直接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方法 通过分析同源DNA序列组成差异鉴定细菌至种水平,是目前菌种鉴定的“金标准”。 B.5.1.1.1 特异基因测序法 目前最常用的同源序列有16S rRNA编码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区、RNA聚合酶β亚基和热休克蛋白65等编码基因。部分菌种或亚种的鉴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个同源序列。 B.5.1.1.2 高通量测序 依据检测策略的不同,高通量测序主要分为:靶向测序、宏基因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靶向二代测序可直接对临床样本中的已知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和/或耐药基因进行富集,再进行高通量测序,通常选择常用的16S rRNA基因,对inhA、katG、rpoB、pncA、rpsL、embB、eis和gyrA等基因进行靶向测序并扩增,可同时鉴别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突变。宏基因组测序直接对样本中所有的核酸进行无偏倚检测和序列分析,包含但不限于分枝杆菌核酸的检测,主要适用于临床线索未明确,提示分枝杆菌感染可能,或分枝杆菌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患者。全基因组测序主要针对样本培养分离后的纯菌落进行基因检测,可获得全部基因信息,进行菌种鉴定和分型,获得耐药基因突变,不同菌株间的进化关系等信息,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耐药菌株进化研究等。 |
B.5.1.2 间接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方法 通过设计针对同源基因序列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探针,并将探针标记在固相的基质(如纤维素膜、芯片等)上,通过探针与待检测序列的结合情况来间接判断DNA序列的组成,从而达到菌种鉴别的目的。 B.5.1.3 线性探针杂交技术 线性探针检测鉴定分枝杆菌菌种基于不同基因靶点的特异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基于23S rRNA基因差异片段序列。 B.5.1.4 DNA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又称为DNA或cDNA微阵列,基于16s DNA序列,目前可以鉴定17~22个种或群。 B.5.1.5 探针熔解曲线法 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根据不同分枝杆菌间隔序列片段的特异序列设计探针,采用特定的荧光通道和熔点进行分枝杆菌的鉴别。适用于临床和环境中常见的19种分枝杆菌的鉴定。 | B.5.1.2 间接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方法 通过设计针对同源基因序列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探针,并将探针标记在固相的基质(如纤维素膜、芯片等)上,通过探针与待检测序列的结合情况来间接判断DNA序列的组成,从而达到菌种鉴别的目的。 B.5.1.2.1 线性探针杂交技术 线性探针检测鉴定分枝杆菌菌种基于不同基因靶点的特异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可基于ITS、23SrRNA基因差异片段序列。 B.5.1.2.2 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 利用生物素等标记的探针和特异性扩增PCR产物杂交快速检测某基因的测试,并通过显色鉴定菌种。国内以16S rRNA为靶基因的试剂盒,可鉴定临床上22种常见的致病性分枝杆菌。 B.5.1.2.3 DNA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又称为DNA或cDNA微阵列,国内基于16s rRNA为靶基因的DNA芯片试剂盒,目前可以鉴定17~22个种或群。 B.5.1.2.4 探针熔解曲线法 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根据不同分枝杆菌间隔序列片段的特异序列设计探针,采用特定的荧光通道和熔点进行分枝杆菌的鉴别。适用于临床和环境中常见的19种分枝杆菌的鉴定。 |
C.3.2 分子病理检查方法 | C.3.2 分子病理检查方法 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需要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或新鲜组织培养。通过IS6110、16s rDNA、23s rDNA、ITS、rpoB等基因检测可以鉴别结核病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
D.2.4.2 恶性肿瘤多发转移 | D.2.4.2 恶性肿瘤全身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