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89,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 [3]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4]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08. [5]赵津,么鸿雁,刘剑君.结核病控制中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中国防痨杂志,2008,30(5):452-455. [6]于竞进,王宇,肖东楼.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终期评估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2. [7]胡代玉,汪涛,刘晓云,等.重庆市涂阳肺结核病人直接面视下服药的实施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6,9(5):219-221. [8]程晓呤,巩文水.农村结核病人全程医疗管理辅以家庭督导的效果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1):46-47. [9]Sun Q,Meng Q,Yip W,et al. DOT in rural China:experience from a cas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Int J Tuberc Lung Dis,2008,12(6):625-630. [10]Hu D,Liu X,Chen J,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and adherence to tuberculosis treatment in Chongqing,China:a descriptivestudy. Health Policy Plan,2008,23(1):43-5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3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3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3]于兰,吕青,夏愔愔,等.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民知晓率调查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60-64. [14]周扬,吕书红,于兰,等.多部门合作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的效果评价.中国防痨杂志,2010,32(8):427-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