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 2017, Vol. 6 ›› Issue (3): 212-217.doi: 10.3969/j.issn.2095-3755.2017.03.000
夏云峰,彭喜林,董亚军,孙鹏
XIA Yun-feng, PENG Xi-lin, DONG Ya-jun, SUN Peng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骶椎体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吉林省结核病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并椎弓根钉固定术的腰骶椎体结核患者35例。其中30例患者完成了18个月的随访,男17例,女13例,年龄29~68岁,平均(49.33±10.98)岁。通过手术治疗情况,术前、术后植骨融合时间,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骶角度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均无血管损伤、切口感染及尿便障碍等并发症;3例出现单侧下肢放射痛,2个月后缓解。术后摄X线正侧位平片进行随访,23例患者6个月融合,2例9个月融合,2例12个月融合,3例18个月融合。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由术前的E级15例,D级13例,C级2例,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E级27例,D级3例。患者术后18个月随访VAS评分、腰骶角度分别为(0.83±0.59)分、(27.10±3.16)°,术后1周分别为(2.23±0.63)分、(29.20±3.48)°,术前分别为(5.03±1.99)分、(22.49±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14,P<0.001;F=142.79,P<0.001);其中,术后1周腰骶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01),术后18个月较术后1周腰骶角度有所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01)。 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并后路病灶清除混合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腰骶椎体结核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成为临床实践中选用的手术方法。